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不是刘封

第220章 司马懿中计分兵,刘封登场(求票)

三国:我不是刘封 神纹本神 14559 2025-04-12 12:17

  

  

司马懿沉默。

  虞翻的互利之论,让司马懿对先前的判断有了动摇。

  虞翻的意思很明确:

  只有曹叡守住鲁阳,才能当上曹魏的太子。

  同样。

  只有刘禅攻破鲁阳,才能稳当大汉的太子。

  故而。

  鲁阳之战,实际上是曹叡和刘禅的立威之战。

  曹叡不能输,输了,就当不上太子。

  刘禅必须赢,赢了,才能君威盖臣。

  那么。

  基于刘封的立场,背后使绊子让刘禅攻不破鲁阳就有了立场正确性。

  单从立场上来讲,虞翻的互利之论是没什么问题的。

  然而。

  司马懿一向忌惮刘封,也深知刘封奸诈如狐。

  虞翻的一面之词,并不能让司马懿深信不疑。

  有些话,古今通用。

  打着旗号教你赚钱的人,大概率是想赚你的钱。

  同样。

  打着旗号跟司马懿说互利的虞翻,大概率是想坑司马懿。

  纵横捭阖的游说之术,要维护的第一利益必然是己方而非对方。

  想到这里。

  司马懿冷声呵笑:“虞翻,任你巧舌如簧,也无法改变我的判断。想破城,就堂堂正正的来,别总想着搞阴谋诡计,我又不是夏侯楙,休想诳我。

  更何况。

  即便关平关兴去了鲁阳,又能如何?鲁阳有我大魏良将悍卒在,守住鲁阳,易如反掌。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你且速速离去,莫要再在我面前卖弄。”

  虞翻眯着眼睛,与司马懿的目光对视。

  片刻后。

  虞翻大笑:“河内司马懿,名不虚传。孙虑,我们走。”

  看着不再争辩转身就走的虞翻,司马懿和于禁的脸色都变得凝重。

  “刘封善诈,绝不会仅仅为了阻挠刘禅攻破鲁阳就派虞翻来泄密,这应该是障眼法,是为了掩盖刘封的真正目的。不可不防。”司马懿语气谨慎,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

  “可万一关平关兴去了鲁阳,而平原王又未能守住鲁阳.”于禁话只说了一半。

  司马懿听懂了于禁的意思:关平关兴去鲁阳虽然不能决定鲁阳之战的胜败,但若曹叡败了,事后追责必会查到于禁司马懿作壁上观。

  哪怕于禁司马懿的初衷是固守城池不上当都会被问责。

  这与围魏救赵的战术核心是相似的,孙膑能不能攻破魏都城不重要,重要的是庞涓是否有胆子不回军。

  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

  不回军是战术正确,回军是政治正确。

  同样。

  司马懿和于禁也面临了这样的抉择。

  固守?

  没问题。

  曹叡赢了,功劳均沾。

  曹叡输了,罪责均沾。

  良久。

  司马懿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寻了个择中的办法:“先派细作打探汉军的大寨守备以及关平关兴的行军路线,再决定要不要出城。”

  另一边。

  虞翻和孙虑顺利出城。

  到了相对安全地带,孙虑忍不住心中疑惑:“仲翔公方才为何不继续分辨?我观那司马懿只是在故意诈我等,实则心中疑惑并未消失。”

  虞翻轻笑:“司马懿是聪明人,跟聪明人说话就不能说得太明白。

  去平春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话术上辩赢司马懿,而是要向司马懿传递燕王不想太子赢的讯息。

  只要这个讯息传达了,司马懿就会按照燕王预设的路去走。

  既然目的达成了,我又何必多废唇舌?多说多错,少说一点,才能让司马懿去猜啊。”

  孙虑年少且跟着刘封的时间短,有很多机密事并不清楚。

  虞翻年长,看事通透且又久随刘封,对刘封的真实想法更为清楚。

  虽说刘封是在与刘禅联手用计且想效仿夺取长安时故技重施的夺取平春义阳,但究其本质,刘封才是最需要军威的那个人。

  刘封一直以来都向世人树立了“兄友弟恭、兄弟同心”的人设,对太子位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觊觎。

  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既能持盈守位,又能劳谦其德。

  然而。

  刘封会如此的原因,并非是刘封不知道权利争夺的残酷,而是刘封相信刘禅的品行。

  这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刘封得执掌军权!

  刘禅不会对刘封动手,不意味着朝野的其余人不会对刘封动手。

  江陵城的流言就证明了有对刘封心怀忌惮的官吏参与,就连法正都毫不避讳的对刘封坦言:纵容流言是有私心作祟。

  将生死寄托于别人,不是刘封的行事风格。

  故而。

  在得知江陵城有人推波助澜后,刘封非但不阻止反而加入,更是将流言升级到连发起人曹丕和江陵城推波助澜者都惊愕的程度。

  刘封是不知道流言升级后对士民造成的恐慌吗?

  知道!

  可这同时也是刘封进一步执掌军权的契机。

  刘封的将计就计有两层:

  一层是故技重施,用夺取长安一战的战术来夺取平春义阳。

  一层是暗度陈仓,用合理的方式让刘禅在鲁阳无功而返、营造出北伐非刘封不可的声势。

  信任刘禅,是兄弟情谊。

  算计刘禅,是趋利避害。

  只要没人动刘封,刘封就会一直是大汉的镇国大将军。

  刘封手中的军权,也是悬挂在众人头上的一柄利刃。

  想要谗言?

  得掂量掂量。

  刘封可不是手握十万大军还要心甘情愿回朝受审的愚昧之人。

  宵小敢生事,就得清君侧了。

  虞翻要亲自来平春而不是简单的派人送信泄密,也是基于这个核心。

  孙虑似懂非懂,没有再问,而是一路在沉默思考。

  即便再聪慧,也只是个十二岁的少年,没有丰富的阅历是很难理解虞翻的话的。

  回到大寨后。

  虞翻就直接来见留守大寨的关雄,让关雄立即放弃大寨后撤三十里安营。

  关雄不解:“可我昨日得到的军令是留守大寨,虚设旌旗,为何忽然要放弃大寨?”

  虞翻言简意赅:“司马懿和于禁今日定会派遣细作来打探,倘若得知营寨空虚,必来劫营。”

  关雄不知道虞翻孙虑“泄密”一事,惊道:“司马懿和于禁,怎会忽然派前细作来打探?”

  正常情况。

  不会有人傻到派细作去打探一个守备森严的大寨虚实,除非得到了某些隐秘消息。

  说这话的同时,关雄脸上也浮现了猜疑。

  “是我告诉司马懿的。”虞翻这次的回答更直接。

  未等关雄再问,虞翻又道:“关校尉,此乃军机大事,不可深究,听命即可。”

  关雄强忍内心的惊疑,也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是不能询问太多的。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关雄领命道:“我这就去安排。”

  大寨本就只有五百兵,关雄再一撤,整个大寨就悄无声息般的成了空寨。

  司马懿的探子一来,只看到了空荡荡的大寨和立着的旌旗,不由惊骇返回。

  “大寨空无一人?”司马懿又惊又疑:“即便关平关兴要去鲁阳助阵,也不可能让大寨空无一人,莫非有诈?”

  司马懿不敢大意。

  一面派人去石阳方向打探军情,一面又派人去鲁阳方向打探军情。

  而打探到的军情结果,也让司马懿的神情变得凝重。

  “汉军后撤三十里所立营寨,应是关平关兴留守大寨的兵马,定是担心我会劫营。虞翻这老匹夫果然没安好心,口称泄密,回头又将大寨的兵马给调走了。这是一点把柄都不想留下啊。”

  司马懿犯难了。

  根据斥候的描述,关平关兴这支兵马是带着粮草辎重走的。

  这意味着:关平关兴大概率是真的准备去鲁阳助阵。

  追?还是不追?

  这是个问题。

  “去将江陵近期的情报都取来。”司马懿吩咐司马师。

  司马懿对江陵的流言不在意,司马懿在意的是刘封在干什么。

  对司马懿而言,刘备关羽等人都老了,刘禅不谙军务,唯一需要忌惮的就是刘封了。

  不多时。

  司马师端来一箱子的情报,都是挑选过的跟刘封有关的情报。

  “刘封自从回了江陵城后,就再没离开过江陵城。”司马师补充了一句。

  司马懿没有理会,只是快速的翻阅每一个情报。

  “最早的都是半个月前的,没有最近半个月的情报吗?”司马懿蹙眉。

  司马师有些无奈:“阿父,这江陵城离得远,能知道半个月前的,已经很快了。”

  司马懿将竹简一扔,道:“立即派人去联络,我要知道刘封最近在干什么!”

  “阿父,我不明白。就算刘封这半个月离开了江陵城,又能如何?”司马师对司马懿的“较真”感到不能理解。

  司马懿轻斥道:“休得大意!

  我们的对手是刘备最善战的儿子,不仅助刘备开疆拓土,还将先帝和陛下都没能灭掉的孙权都灭了,岂能小觑?

  轻敌必败,这是兵法中始终不变的道理,你岂能心存侥幸?”

  被司马懿一阵呵斥,司马师虽然心中不服但也不敢忤逆,只能再去派人联络。

  由于关平关兴是带着辎重粮草去的鲁阳,以平春到鲁阳的距离,最快也得六天才能抵达,若要维持军卒的体力以防遇袭,这个时间会延长一倍。

  因此司马懿并不急着去拦截关平关兴。

  又过了几日。

  江陵最新的情报在曹魏细作的努力下也终于传到了司马懿手中。

  看着情报上刘封公然拒绝了助刘禅更是在江陵城摆烂,不是游山玩水就是收买人心,司马懿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刘封这兵子,是想要当权臣啊!”司马师冷笑不已:“可惜终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子。刘禅乃是刘备的亲儿子,又岂会让刘封一介养子擅权?刘封过于张狂了。”

  司马懿不屑一笑:“昔日的韩信,功盖当世,更曾向汉高祖索要假齐王,结果却死于妇人之手,太张狂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阿父,我们要分兵去追关平关兴二人吗?”司马师跃跃欲试。

  司马懿不假思索:“如今平春危机已经解除,有于禁留在平春足以固守。平原王在鲁阳,我父子不能不去。

  你且引先锋前往鲁阳,一路跟着关平关兴,不要跟得太紧,避免反受伏击。”

  随后。

  司马懿又入城来见于禁。

  对于司马懿引兵去鲁阳助阵、于禁留守平春的应对,于禁也表示认可:“抚军将军但去无妨,平春有我在,可保无虞。只是见了平原王,还请抚军将军能替我向平原王问好。”

  于禁也不傻,既然要配合司马懿的应对,那么功劳是得分享的。

  当即。

  司马懿抽调了城内外大半精锐,以司马师为先锋,往鲁阳而走。

  于禁则引了剩下的三千余人留守平春。

  而在司马懿前脚离开,虞翻后脚又来到了平春城下,求见于禁。

  于禁本不想见虞翻,又听得虞翻自称有机密事相告,只能再次让虞翻入城。

  “虞翻,你的诡计早已经被识破了,还来作甚?”于禁的语气极为不友善,右手也抚摸着刀柄。

  虞翻却是直言而道:“如今石阳空虚,于将军何不直接与司马懿攻打石阳,为何反要同意司马懿分兵去鲁阳助阵?如此一来,岂不是陷于将军于危险之地?”

  于禁蹙眉:“虞翻,这是我军中机密,你如此直接,就不怕我一刀砍了你吗?”

  虞翻笑道:“于将军误会了,我并非是要刺探于将军的机密事,而是担心于将军被人算计。”

  “你的意思,司马抚军是在算计我?虞翻,看来你真的是嫌命长了,不要以为你曾施恩于我,我就不会杀你。你也不打听打听,昌豨是怎么死的。”于禁的刀一半都已出鞘。

  虞翻不以为惧:“此一时,彼一时。

  彼时曹操尚在且昌豨又屡屡反叛而置于将军这个好友的利益于不顾,于将军要维护军律和自身利益,杀了昌豨并无不妥。

  可如今,我是在为于将军的利益而着想,于将军杀了我,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不如且听我几言,再作决断如何?”

  见于禁将刀又退回了鞘中。

  虞翻又道:“诚然,由司马懿引兵去鲁阳助阵,也能牵制关平关兴二人。

  可这去鲁阳的是司马懿不是于将军,即便司马懿愿意分享功劳,于将军也分不了多少。

  司马懿立了功劳后就可以返回洛阳了,今后也必受曹叡器重;而于将军你,就有可能一辈子都待在平春,直到卒于任上。

  看着是个前将军,实际上却只是个被流放在平春的外将,根本入不了核心。

  今后于将军在平春有个失误,洛阳的家眷还会因此而获罪。

  可若采纳我先前的提议,牵制关平关兴的大功就是于将军的,而非司马懿的。

  我是真为于将军感到不平啊!”

  于禁沉默。

  虞翻“句句真言”,直接说到了于禁的心坎上。

  虽然同样是牵制,但在鲁阳牵制还是在平春牵制,对于禁而言这是截然不同的。

  只是如今司马懿已经离开,于禁想反悔也不成了。

  “我已贵为前将军,何须再贪图些许小功?平春有我,谁又能破?虞翻,休得乱我军心!”于禁心中虽有悔意但嘴上却不服输。

  虞翻见于禁的怒气消了,又近一步:“于将军,就不打算给自己留条后路吗?”

  于禁勃然变色,再次拔刀:“虞翻,你在找死吗?”

  “于将军,你我都曾被俘,故而我以为,我能理解你,你也能理解我。”虞翻不仅无视了于禁的刀,更是一屁股坐在于禁的席上,自顾自的斟水。

  听到“被俘”两个字,于禁额头的青筋更是狰狞,强忍着要砍杀虞翻的冲动。

  “我只是被俘,而你是降将!”于禁胸口起伏,语气也在“降将”二字上加重。

  虞翻摇头:“于将军误会了,我也不是降将。是燕王看中了我的才能,故而向孙权索要。亦或者说,我其实都不能算被俘,只是孙权势穷后被当成了谈判的条件罢了。”

  于禁更气:“那又如何?我是不可能降的!你也别打歪主意!”

  虞翻笑道:“于将军的勇烈和忠诚,我是很钦佩的。只是于将军就不想给洛阳的儿子留条退路吗?

  曹丕会倚重于将军的勇烈,可未必会善待于将军的儿子。

  我也不是来劝于将军投降的,我只希望于将军能帮个小忙,就谎称石阳有兵马集结,骗司马懿回军。

  等司马懿回军后,再合兵去打石阳,然后引关平关兴回军。

  如此一来,我回江陵后跟燕王有交代,于将军也能得逞所愿。

  今后于将军之子若是在洛阳待不下去了,尽管来找我,以我与于将军的交情,保他个平安还是没问题的。”

  于禁呵呵:“军令岂能朝令夕改?虞翻,你觉得司马懿会听我的吗?更何况,谎报军情是什么后果,你难道比我更清楚?”

  虞翻将水一饮而尽:“我可以在石阳虚张声势!绝对能以假乱真!只要我挂出燕王的旗号,司马懿必会惊惧而回。于将军又怎么可能是在谎报军情呢?”

  于禁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虞翻,你回去吧。今日我就当你没来过。”

  “于将军,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呢?诸侯混战,打来打去也是一家人,就比如太子妃的生母还是夏侯氏的嫡女,我等也都得为自己留退路啊。”虞翻“苦口婆心”再劝。

  于禁听得心烦,直接令亲卫将虞翻给轰出了平春城。

  虞翻不仅不恼怒,反而还抓紧时间呼道:“于将军,为表诚意,我会先打出旗号!于将军可一定要抓住机会啊!这是互利!我绝无害你之意!”

  待将虞翻轰出城,亲卫不解询问:“将军何不直接杀了虞翻?”

  于禁摇头:“虞翻乃是刘封亲信,若杀虞翻,刘封必定恼怒而亲至。届时刘封与刘禅暂弃相争之心齐心攻伐,平原王在鲁阳又如何能挡?

  岂可因一个虞翻而坏了平原王的大事?当务之急,是要助平原王当上太子,不可节外生枝。”

  而出了城的虞翻,此刻却是一脸的笑意。

  这次见于禁,是虞翻故意为之。

  目的就是趁着司马懿离开后于禁没人商议,故意去怂恿于禁,玩了一出灯下黑。

  届时。

  即便有细作探得石阳有大量旗号出现,于禁也不会怀疑到刘封头上。

  兵法虚虚实实。

  只要用得好,即便是真的也会被认为是假的。

  “算算时间,殿下也快到石阳了,我也得去跟殿下汇合了。”虞翻扬鞭一甩,转身往石阳而走。

  如虞翻预料。

  两日后。

  刘封出现在石阳。

  与刘封一同出现的,还有刘封的旧部嫡系:方月、潘风、俞射、穆舜、岳举、杨兴等将,以及自新城郡悄然而来的飞军五部。

  蜀汉内部虽然有不少青史留名的悍将,但大部分悍将并非刘封的嫡系,对刘封也称不上忠诚。

  自然而然,立功的机会是轮不到他们的。

  刘封要立奇功,基本上都是优先用嫡系将士。

  利益就那么大,自然是谁更亲近就用谁了。

  否则,培养出来的都反水不支持自己,那就白费劲了。

  也正因为刘封对嫡系慷慨,嫡系将士的战斗力才会常年旺盛。

  项羽为什么失败?

  不是项羽麾下没有善战猛将,而是项羽舍不得分好处。

  项羽就如同某些脑子有坑的老板一样,对老员工各种苛刻,宁可高薪聘请新来的也不肯给老员工涨工资。

  刘封不同。

  刘封舍得给自己人分好处,即便是资质太差扶不起来,刘封也会在其他方面重点照顾。

  譬如将士的家眷,那都是照顾得妥妥当当的。

  只要当头的足够慷慨,麾下的人会自发的去维护。

  “报!”

  “禀大将军,虞长史回来了!”

  看着风尘仆仆归来的虞翻,刘封大笑出迎:“仲翔公一路辛苦。”

  虞翻也笑道:“承蒙殿下挂念,司马懿已经引兵去了鲁阳,平春城只有三千兵马,殿下可放心攻打!”

  随后。

  虞翻又将两次入城的事,一一告知刘封。

  倒不是虞翻要显摆,而是刘封知道得越详细,就越不容易出纰漏。

  战事凶险。

  奇袭更是凶险。

  万一虞翻判断失误,那刘封奇袭平春就变成了司马懿于禁埋伏刘封了。

  虽然以目前的局势推断,这个可能性极小,但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疏忽大意。

  “幸有仲翔公二次入城,否则还真可能被看破端倪。”刘封不吝赞赏,又道:“兵贵神速,仲翔公一路劳累,可暂留石阳督运粮草辎重。孤要亲自前往平春见见老朋友。”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